消费者投诉网欢迎您!消费者维权投诉举报专业平台,真实直播消费者的投诉、举报、维权、打假。
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法规 > 法治动态 >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2017-08-16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甘肃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7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甘肃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根据《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和《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一)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网络化建设程度依然偏低。 “十二五”期间,全省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600公里,县通高速比例达到62%,连霍、青兰、十天等国家高速公路贯穿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245公里,复线率和电化率分别为80%和60%,陇海线、兰新线东西向贯穿全省;金昌、张掖、夏河3个机场相继建成通航,中川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和庆阳机场改扩建工程顺利完工,全省民航机场达到8个。虽然我省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缓慢、交通网络化程度低、“断头路”和“瓶颈路”较多等问题,总体还处于打造通道和完善路网的攻坚期,建设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集聚辐射效应尚未发挥。“十二五”期间,全省基本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规模和资源集聚辐射能力的物流基础设施。其中省物产集团兰州公路港、酒(泉)嘉(峪关)国际物流园区等一批综合型物流园区发挥了物流资源整合和示范带动作用;全省保税物流基础设施取得重要突破,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于2014年建成并封关运营,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于2015年8月获得国家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营,对拉动国际物流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州建成了一批集仓储、配送、零担物流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中心;兰州国际港务区、兰州新区公铁联运物流园区等一批大型综合物流基础设施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尽管全省物流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但物流节点设施总量偏少、功能相对单一、资源集聚辐射能力不强、部分资源闲置等问题依然突出,严重制约全省物流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网络化发展。

(三)农产品物流独具特色,冷链物流等服务业态发展缓慢。我省粮食、蔬菜、瓜果、中药材等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已初具规模,其中高原夏菜、苹果、中药材、清真食品等畅销国内外,农产品物流发展对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作用明显。但受农产品交易、农产品冷链物流等附加值较高业态发展较为缓慢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提升农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亟待在冷链等物流服务业态方面加快发展,支撑农畜产品走精品化、高端化路线。

(四)工业物流规模不断壮大,物流服务产业较为滞后。全省工业以有色、石化、冶金、煤炭、建材、食品等为主,工业物流主要集中在原材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有色金属及冶炼产业主要集中在酒泉、金昌、嘉峪关、白银等地,其原材料主要产自本地,产品销往省内及周边地区,部分产品销往中西亚地区及我国中东部地区;石化产业主要集中在兰州及陇东地区,原料主要通过管道输入,产品部分通过公路和铁路外运;建材主要以钢材、水泥等为主,产品主要销往省内及周边地区;食品特别是清真食品和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产品畅销国内外。但全省工业物流主要集中在仓储和运输环节,具有采购、仓储、配送、分销等供应链组织能力的物流服务企业较少,依托物流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滞后,不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五)商贸物流体系不断构建,区域分拨配送能力不强。全省商贸物流体系不断构建完善,但跨区域的分拨配送组织能力不强。全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迅速,2015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600亿元,增速突破30%左右,苏宁等国内外知名电商企业、快递企业在我省建立区域分拨配送中心、构建配送网络,带动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快速发展。全省已基本形成了以兰州市为中心的批发市场,涵盖日用消费品、建材家居、五金机电、金属材料等领域,辐射全省及周边宁夏、青海等地,各市州也形成了一批辐射下辖县市的批发市场,但总体上具有区域和国际辐射能力的市场较少,为批发市场配套的物流服务主要集中于仓储、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等领域,跨区域配送和面向国际的分拨能力不强,商贸物流附加值不高。

(六)物流企业数量不断扩大,高端物流服务企业较少。全省物流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截止 2015年底,从事物流的各类企业超过3200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4家,4A级物流企业6家,3A级物流企业11家,2015年全国物流企业50强中有12家落户我省,物流从业人员达到40多万人。目前,逐步形成以甘肃省物产集团、甘肃省西部物流公司、兰州金轮实业公司、甘肃国储物流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物流龙头企业,为全省物流业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但全省物流企业服务功能较为单一,大多以传统的道路运输、仓储服务等业务为主,能够提供供应链一体化综合服务、物流金融等高端物流服务业务的企业较少,对全省物流产业发展支撑不强。

(七)物流信息化发展速度较快,信息服务水平总体不高。近年来,全省物流信息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省内33%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拥有物流信息管理平台,31%的物流企业普遍应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兰州市依托“数字兰州”建设,引导物流行业加快信息平台建设,规模较大的物流园区和企业基本采用了条码、全球定位系统(GPS)、无线电射频(RFID)等新技术,对于物流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但是全省物流信息化水平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覆盖全省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尚未搭建,“互联网+智慧物流”发展相对滞后,物流信息共享程度不高,不利于全省物流资源整合。

(八)国际物流服务加快发展,跨国物流组织能力不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全省物流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国际物流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积极成绩。在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已封关运营,兰州航空口岸全面开放,马鬃山口岸复通工作正在抓紧推进,具有国际货运班列编组和物流集散能力的兰州国际港务区、武威国际陆港、天水国际陆港正在抓紧规划建设之中。在国际物流组织方面,“天马号”、“兰州号”、“嘉峪关号”等国际集装箱班列已成功开行,对中亚形成了一定的辐射能力;兰州、敦煌、嘉峪关三大国际空港开通了国际航线,具备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兰州开通了直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运航线,对全省国际物流和外向型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但全省国际物流发展潜力尚未充分挖掘,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国际物流组织能力和运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形势要求

(一)实施互联互通提升开放水平的要求。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推进与周边国家跨境通道和“一带一路”沿线通道建设,建设兰州重要节点城市铁路国际班列物流平台的发展思路,以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发挥我省区位优势,加快兰州开发开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的总体要求,为甘肃新一轮对外开放带来战略机遇。按照我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打造向西开放纵深支撑和重要门户、丝绸之路综合交通枢纽和黄金通道、经贸物流和产业合作的战略平台的要求,谋划建设兰州国际港务区、兰州综合保税区等一批战略项目,开通“天马号”、“兰州号”、“嘉峪关号”国际集装箱班列,提升了全省对外开放水平。为充分发挥丝绸之路黄金段作用,畅通国际物流大通道,构建面向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国际物流服务体系,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亟待系统谋划全省物流产业发展。

(二)建设小康社会振兴全省经济的要求。“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但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秦巴山区、六盘山区、藏区等特困连片地区和插花型片区交织叠加,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繁重而艰巨。在此背景下,抢抓国家在交通、物流等领域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形成以省会兰州等中心城市为核心面向农村地区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以特色农产品为重点面向全国进行辐射的双向物流服务体系,探索一条通过交通运输条件的提升、物流环境的改善带动农民增收和农村消费升级的新路径,将会有效推进精准脱贫战略的实施,推动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将带动农村物流、城乡配送、电商物流等相关物流需求快速增长。

(三)挖掘产业潜能提升物流水平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我省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进入“十三五”时期,我省物流产业亟待抓住新一轮战略机遇,扩大产业规模,将其培育成全省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物流资源,形成网络化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推动物流技术、物流装备、物流信息化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与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促进全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提升;不断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消除影响物流一体化运作的制度障碍,促进大物流格局尽快形成。通过构建适合在我省培育发展的新兴产业所需的物流环境,打造物流供应链支撑下的产业组织服务中心,将成为全省产业二次扩张的创新手段,并为我省带来全新的产业物流增量需求。

(四)创新产业发展加快技术进步的要求。“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成为当前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尤其是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快速崛起,带来社会流通格局和物流需求结构及规模的重大变化,传统的物流组织模式已不能满足互联网发展对高效物流的新要求。全省物流业发展亟待把握新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抢占“互联网+物流”发展先机,积极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培育物流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搭建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与产业组织功能的物流大数据平台,实现物流新业态、新产业的创新发展。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物流,助推全省物流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利用农副产品和中药材种植基础,依托淘宝网等电商平台面向全国销售商品,带动了快递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电商物流和快递将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从而成为全省物流发展的新需求和新亮点。

第二章  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深入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区位优势,创新物流发展模式,通过物流设施建设、物流资源整合、物流信息共享、物流技术创新,打造具有国际集聚辐射能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物流业向国际化、信息化、网络化、高效化和集约化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我省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撑产业集聚扩张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基础保障和战略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开放引领、国际突破。充分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战略机遇,发挥我省独特区位交通优势,坚持口岸开放、国际多式联运、保税物流和跨境电子商务协调同步推进,将国际物流作为我省物流发展的重点突破口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

(二)资源整合、系统联动。坚持整合全省物流节点设施、货运车辆等物流硬件资源,促进物流网络化运营,全面提高综合物流效率。坚持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融合联动发展,重点推进物流业与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生产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通过物流效率的提升促进全省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实现产业集聚扩张和创新发展。

(三)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充分把握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机遇,坚持创新发展,通过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集成战略,实现全省现代物流产业跨越发展。坚持物流领域协同发展,注重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信息化、物流企业培育同步发展,通过创新驱动和协同发展实现物流产业转型升级。

(四)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物流企业成为全省物流发展的主体,通过市场机制调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物流产业的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积极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和工作推进方式,为物流产业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三、战略定位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国际物流枢纽。发挥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战略区位优势,利用铁路、航空和保税区、物流中心等已有的发展基础,不断加快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引进国际物流企业,提高国际物流组织运作能力,实现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国际货物在省内进行交易、集散中转,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国际物流枢纽。

(二)支撑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导产业。通过创新物流发展模式,把物流作为全省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全面构建具有较强网络化运营能力的高效率、低成本物流服务体系,有力支撑全省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依托物流环境的营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快速集聚扩张,把物流产业打造成支持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导产业。

(三)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动力引擎。立足全省物流市场,着眼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物流需求,按照延伸产业链和打造产业集群思路,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全省打造多个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在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外向型产业集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物流产业自身规模扩张与能级提升。在全省培育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强大产业组织功能的千亿级增量产业,将物流产业打造成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动力引擎。

四、发展目标

经过5年的建设发展,形成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服务体系,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国际物流枢纽基本建成,物流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和先导产业。

到2020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1%-2%,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8%,培育3-5家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和10-15家年营业收入超5亿元的物流企业集团。形成以兰白都市圈为核心,重点城市物流园区为支撑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依托物流节点开展网络化运营的物流企业初具规模,高效、快捷的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功能完善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全省物流资源和物流效率显著提高、物流成本明显降低。国际物流发展取得重要突破,建成面向“一带一路”沿线的国际物流组织中心。形成高效的产业物流服务体系,对产业集聚扩张的支撑作用突出,物流产业成为拉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

第三章  发展布局

依托我省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结合全省产业布局要求和城镇体系建设,按照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要求,形成“一中心四枢纽五节点”的物流产业发展布局。 

 

 图1  “一中心四枢纽五节点”物流节点体系布局示意图

一中心:兰(含兰州新区)白(银)都市圈构成的物流发展中心。以兰白两市为核心,依托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发挥兰州作为中心城市对全省的带动作用,加快兰州国际港务区、兰州中川机场空港物流园区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扩大兰州航空口岸程度,争取兰州和兰州新区铁路口岸开放,大力发展国际航空物流、铁路物流、多式联运、商贸物流、区域分拨配送,建设兰州重要节点城市铁路国际班列物流平台,使兰白地区成为我省国际物流、产业物流和面向全省分拨配送的物流组织中心。

四枢纽:天水物流枢纽:以构建陇东南立体大通道为基础,提升天水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和货运编组功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陆港,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和电子产品物流、特色农产品物流和区域性商贸物流。平(凉)庆(阳)物流枢纽:依托能源、煤化工、绿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重点发展能源石化物流、农产品及加工品物流。金(昌)武(威)物流枢纽:依托国际物流发展基础,推动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升级为综合保税区,依托“天马号”国际货运班列加快建设武威国际陆港,形成完善的国际物流体系;依托区域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农产品及加工品、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物流,支撑区域产业扩张发展。酒(泉)嘉(峪关)物流枢纽:依托冶金、煤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重点发展金属、新能源装备制造、农产品及加工品物流;推动酒泉、嘉峪关与哈密、格尔木加强物流领域合作,实现区域物流一体化;争取马鬃山口岸复关,扩大嘉峪关、敦煌航空口岸开放程度,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航空港,支撑国际物流跨越式发展。

五节点:五节点主要在张掖、陇南、定西、临夏、甘南等区域中心城市,打造一批服务于区域经济、满足居民生活的物流节点。张掖发挥绿洲经济优势,重点发展绿色农产品及冷链物流,依托区位和产业优势发展国际物流。陇南依托特色农副产品种植基础,重点发展药材、特色农产品物流;发挥与我国西南地区联系的新通道优势,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重要物流节点。定西依托农产品、中医药等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日用消费品、特色农产品、医药、工业原材料物流。临夏依托清真食品加工等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日用消费品、清真食品、工业原材料物流。甘南发挥农畜产业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农畜产品物流,培育发展甘肃南部辐射“甘青川”三省交界的商贸物流。

第四章  发展外向型产业

依托便利通关环境的营造与国际货运枢纽节点的布局,整合中欧班列资源,通过国际物流服务体系的构建,打造国际货运物流平台,创新中欧国际班列编组模式,带动我省外向型产业跨越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一、构建国际物流服务体系

依托国际货运枢纽节点和便利通关环境,通过完善我省国际物流网络整体架构,以高效的铁路集疏运体系整合中欧班列资源,打造国际班列和中欧国际班列物流平台,推动构建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国际物流走廊。

(一)加快国际陆港、空港建设,打造国际物流发展核心枢纽。依托兰州、天水、武威等地区位优势和铁路运输条件,重点推进兰州国际港务区、天水国际陆港、武威国际陆港三大国际陆港建设,打造中亚、中欧国际铁路货运中转组织基地。依托兰州航空口岸、敦煌航空口岸,不断吸引国际航空公司入驻,开通更多国际航线,培育外向型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嘉峪关等航空口岸开放,打造兰州、敦煌、嘉峪关三大国际航空港,实现面向中亚、欧洲高附加值货物在我省进行双向辐射。

(二)推进国际物流节点建设,完善国际物流网络架构。依托兰州、酒泉、定西、白银、平凉等节点城市建设铁路货运枢纽,重点推进兰州中欧国际班列集结组织中心、酒泉国际物流园区、定西铁路物流中心、白银公铁货运枢纽、平凉南铁路货场等铁路物流枢纽建设,完善国际物流转运设施,提高货物换装的便捷性和兼容性,提高国际货物的组织效率。加快推进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转型升级,形成以保税物流设施、铁路货运枢纽为核心,集运输、仓储、集散、通关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物流节点体系。

(三)争取口岸扩大开放,促进国际物流高效发展。加强机场、铁路、公路等各类口岸查验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口岸扩大开放。加快马鬃山公路口岸复通,推进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双边资源互补优势,积极发展国际道路运输。推动兰州国际港务区铁路口岸开放,争取开放武威铁路口岸、天水铁路口岸、白银铁路口岸,为中欧、中西亚、南亚班列的开行、整合提供保障。推动嘉峪关、酒泉、张掖等地加强与策克等口岸的合作,促进对蒙物流通道的畅通,重点发展煤炭、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进口和对蒙日用消费品、建材等产品出口物流业务。

(四)整合中欧班列资源,打造国际班列物流平台。以兰州国际港务区铁路综合货场为主要载体,通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中欧班列开展合作,打造以电子产品、高档家具等高附加值货物为主的中(亚)欧班列集疏运体系,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推动打造集运输、仓储、集散、通关功能为一体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兰州国际集装箱班列集散基地。通过中外合作的方式,在兰州等地引进和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物流集团,广泛开展国际物流业务,谋划开行中欧国际货运中转班列。以完善的集疏运服务体系和强大的国际货运组织能力,吸引并整合国内中欧班列资源,积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重要的交易、货物集散和物流平台。

二、促进外向型产业集聚

依托国际货运通道和物流服务体系,提高国际贸易便利化水平,带动我省外向型产业的集聚扩张,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一)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推进周边地区综合发展。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铁路货场及物流园区等平台和载体,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畅通中(亚)欧国际物流通道,为国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结合综合运输体系,推动客流、资金流、商流、物流在国际物流枢纽实现集聚,打造集出口加工、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枢纽经济增长极,促进物流枢纽、产业培育与城镇建设的协同可持续发展,实现国际物流枢纽及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

(二)依托国际物流通道,推动我省外向型产业集聚扩张。依托中欧国际物流通道畅通,增强进出口货物集散能力,提高国际物流便利化水平,促进跨境电商与边境贸易协同发展,积极构建服务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全球贸易、营销网络和跨境电商的物流支撑体系。实施“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战略,提高国际物流枢纽货物集疏能力,推动枢纽与产业基地联动,以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为先行载体促进保税物流发展,吸引出口加工产业在我省集聚发展,实现进口大宗原材料就地加工转化,进口商品在我省展示交易和分拨配送,重点吸引面向中亚出口的建材家居、机电产品、能源装备等加工产业集中布局,深度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合作。

专栏1:国际运输工程项目

(1)国际多式联运:中(西)亚国际班列集结组织中心、中欧国际班列集结组织中心、中欧国际集装箱班列、中欧国际物流服务平台;

(2)国际物流园区:兰州国际港务区、武威国际陆港、天水国际陆港、嘉峪关国际港务区、兰州国际航空港、敦煌国际航空港、嘉峪关国际航空港、酒泉国际物流园区、定西铁路物流中心、白银公铁货运枢纽、平凉南铁路货场、张掖国际物流园区等;

(3)保税物流工程: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兰州国际港务区保税物流中心、平凉保税物流中心、庆阳综合保税区、天水综合保税区、白银综合保税物流园、临夏保税物流中心、张掖保税物流中心等。

第五章  构建现代物流网络

按照物流产业集约化、网络化发展要求,整合物流资源,构建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网络。进一步完善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跨区域的公路、铁路等综合交通路网和不同运输方式衔接的综合枢纽设施建设,保障物流通道的畅通。依托我省物流节点设施,整合辐射区域物流资源,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区域集聚辐射能力的物流节点设施,实现节点设施的互联互通,在全省构建层级分明、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物流节点体系,形成物流通道与物流节点有机融合的全省现代物流网络。

一、完善物流网络,畅通物流通道

加快跨区域的综合交通路网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不同运输方式的合理竞争和有序发展。进一步推进客运专线建设,加快陇海—兰新铁路既有线改造,促进客货分离,实现货运重载化,加快建设兰渝铁路、兰成铁路、兰州—定西—平凉—富县铁路,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铁路通道货运组织能力,积极建设物流转运设施,实现全省物流提速。加快兰州—西安、兰州—川渝、天水—平凉等重点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能紧张公路的辅助通道建设,提高公路运输承载能力。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为核心,积极拓展国际航线,重点发展面向东北亚的国际航空货物运输,培育发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航空货运。

二、整合设施资源,构建节点网络

加大物流节点的整合力度,谋划建设一批具有区域集聚辐射能力的物流节点。依托全省已建成的物流园区、货运场站和物流中心,通过规模扩大、功能完善、服务提升等手段整合辐射区域物流资源,重点推进兰州新区公铁物流园区、甘肃物产兰州公路港、敦煌现代物流园等重要物流节点设施的建设、扩建和功能提升,提高物流组织效率。在省内产业、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打造一批专业物流节点,重点推进兰州石化物流中心、临夏绿色清真产业物流园、嘉峪关铁路物流园区等项目。引进传化物流、林安物流等具有较强物流园区运营能力的平台运营商,实现全省物流园区的互联互通。最终形成立足省内、辐射国际的物流节点网络。

三、发挥资源效能,提升发展水平

依托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货运场站等物流节点设施条件,积极引进专线运输企业、零担物流企业入驻,促进传统运输企业向具有网络化运营能力的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利用物流节点的集聚效应,开展物流人才培训,集中引进先进物流技术、购置现代物流装备,打造物流人才、技术装备共享服务平台。以物流节点为载体实现物流资源和物流信息共享,提升物流效能,实现我省物流企业的规模化、网络化扩张,提升物流产业集聚发展水平。

专栏2:物流资源整合工程及重点项目

(1)综合物流节点:兰州新区公铁物流园区、甘肃物产皋兰公铁综合物流产业园、甘肃物产兰州公路港物流园、中国供销甘肃东部(甘谷)物流园区、武威现代物流园区、敦煌现代物流园、张掖现代物流园区、定西临洮中铺物流园、中国临夏穆斯林物流园区、天水物流园区、甘肃新供销仓储物流配送园区等;

(2)专业物流节点:甘南州物流园区、嘉峪关铁路物流园区、兰州钢铁物流园、金昌铁路物流中心、兰州水阜物流园、白银综合物流园、白银刘川、平川工业园物流中心、白银景泰、会宁综合物流园、白银现代农贸物流中心、白银公司公铁物流园、定西国际商贸物流中心、渭源县物流园区、临洮物流配送中心、甘肃物产陇中物流园、甘肃物产天水物流园、甘肃物产河口物流园、甘肃物产张掖捷安物流园、张掖铁路物流中心、民勤县物流中心、金川公司物流产业园区、宁县煤炭综合物流园、华亭县煤炭物流中心、平凉铁路物流中心、平凉综合物流中心、灵台县现代物流园、崇信县物流中心、静宁县综合物流中心、陇南市武都区吉石坝物流园、陇南市宕昌县药材物流中心、陇南市西和县现代商贸物流园、陇南市成县航空物流中心、陇南市文县综合物流中心、陇南市康县物流中心、玉门市综合物流园等;

(3)物流资源整合:网络化物流节点运营企业引进培育工程、物流企业网络化扩张工程、物流园区资源整合工程等。


第六章  打造高效物流体系

依托我省物流基础条件,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完善集疏运体系,建设干线运输与末端配送高效衔接的物流体系;重点发展快递物流,推动城市配送与农村物流融合发展,构建覆盖城乡的配送服务网络;推动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物流企业服务水平。

一、推动物流服务模式创新

推动物流服务模式创新,发展钟摆式、集团式物流模式,鼓励和引导省内道路运输企业采用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现代运输组织方式,推进货运枢纽转型升级,优化运输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强化干线运输和末端配送通达能力,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

(一)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培育多式联运服务主体。加强多式联运设施设备技术标准、信息资源、服务规范、作业流程等方面的有效对接,推进钢材、煤炭、石化产品等重点战略物资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整合多式联运信息资源,构建多式联运服务平台,建设兰州、武威、天水等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畅通中亚、南亚、欧洲的公铁联运通道,开展国际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推动建立多式联运协调机制,以综合运输枢纽的建设和综合运输服务水平的提升为切入点,促进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引导运输企业应用多式联运实现运输组织模式创新,发展钟摆式、集团式物流模式,加快培育多式联运承运人,支持运输企业加快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变,推行货物运输的“无缝衔接”和“一单制”联运服务。

(二)推广甩挂、汽车列车等现代运输组织方式,深入推进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全面建立国家、省级、市级“三级甩挂运输”发展支撑体系,支持甩挂运输企业开展“四车组合”等运输组织模式创新,提高甩挂运输场站综合运营能力和信息化管理水平,降低道路运输空驶率。重点围绕与铁路货运站对接的集装箱甩挂和多式联运甩挂、与产业和转移市场对接的客户端甩挂,以平凉和酒泉甩挂运输试点企业为主体,推动跨地区甩挂运输网络建设,总结甩挂运输经验并面向全省进行复制,鼓励发展挂车租赁,制定企业间、区域间挂车互换的制度和规范,促进甩挂运输规模化与集团化发展;充分利用河西走廊城市的带状分布优势,结合相关产业需求,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政策和资金支持,开展汽车列车试点工程。

(三)推动货运枢纽转型升级,形成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推动公路、铁路、机场货运场站转型升级,完善现代物流服务功能。依托兰州公路货运枢纽、兰州国际港务区、兰州航空枢纽等场站设施,推进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打造服务现代农业、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的综合物流服务体系。鼓励公铁场站、机场与中心城市和产业园区等联动发展,提高物流集聚辐射能级,促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提升,打造引领全省产业升级发展的物流集聚组织平台,促进全省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群发展。

二、构建城乡配送服务网络

合理布局城乡配送网点,发挥城市共同配送与电子商务进农村等试点项目的示范作用,结合新农村和供销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利用农村公路的通达基础,建设农村配送网络,完善物流服务功能,提高城乡配送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支持快递与相关行业联动发展,推动快递物流服务模式创新。支持快递业整合资源,与民航、铁路、公路等运输行业联动发展,与相关机构、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构建覆盖城乡的快递物流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国内外龙头快递企业在我省扩张发展。丰富和完善省内主要城市间及省际“当日达”、“次晨达”、“次日达”等快运服务。推进“快递下乡”工程,构建覆盖城乡的快递服务网络,促进农业消费升级和农民增收,推动实现快递专用电动三轮车合法终端配送,率先在兰州、天水、庆阳等大中城市实现配送车辆的标准化、专业化管理,逐步向全省推广。

(二)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探索行政区域与物流流向相结合的配送体系。依托全省城市配送龙头企业,在省内主要城市全面开展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通过搭建城市共同配送信息平台,推进干线甩挂运输与城市共同配送的一体化运作,打通快速配送通道网络,建设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和末端节点的网络体系,按照行政区划和物流流向促进各地区配送服务联动发展,提升城市配送车辆的技术水平,加快城市配送车辆设备的更新改造,大力发展标准化载货汽车,积极推进厢式、冷藏等专用车型及新能源车型的应用,加快推进城乡配送车辆标识化管理,改善配送政策与市场环境,构建现代城市共同配送体系。

(三)鼓励农村物流资源整合与创新应用,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构建由中心城市物流园区、县配送中心、乡镇服务站和村服务网点构成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推进供销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和“新网工程”建设,推行“多站合一”公路运输模式,提高农村消费品和农资配送率。提升农村物流示范点与城市对接能力,依托村级综合服务社、惠民店、乡镇农村客运站、邮政网点、农贸市场等多层次、多业态物流资源,新建快递包裹集散站,设置标准化快递服务点与自提柜。依托农资物流配送中心及连锁经营网点,强化农资物流信息畅通,加快面向企业、农户、市场的农资信息平台建设。联合相关部门推动交通、商务、供销、邮政等农村物流资源整合,推动运邮合作先行先试,完善农产品储备、加工处理和冷藏储存设施,构建覆盖县、乡、村的双向农村消费品、农资及农产品物流配送网络,加快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推动城乡物流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促进物流企业转型提升

充分发挥物流企业在物流业发展中的支撑地位,推动运输企业、传统单一服务功能物流企业向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转型,加快物流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壮大物流企业综合实力。

(一)推动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培育龙头骨干物流企业。引导运输企业、仓储企业、配送企业等传统物流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重点拓展供应链管理、物流金融等高附加值物流服务,依托龙头物流企业,打造上有专业生产厂家、中连专业运输团队、下接专业市场的现代物流商贸战略联盟。对干线运输企业、城市配送企业等在省内设立分支机构、增设经营网点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促进物流节点开发运营企业采取扩大投资、兼并重组、联合经营等模式,实现网络化经营。鼓励铁路货运企业、货代企业依托国际集装箱班列开行契机,扩大业务范围,发展成为面向中亚和欧洲的国际铁路货运组织企业。

(二)鼓励中小物流企业联盟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鼓励中小型物流企业通过联盟、联合、兼并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组建中小物流企业联盟,提高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加强中小物流企业联盟制度、运营模式研究,对符合条件的中小物流企业联盟在站场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运输装备更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建立小微企业孵化中心,扶持中小微物流企业发展,支撑物流行业开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行动。

(三)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在我省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打造物流企业总部基地。支持国内外知名快递企业(顺丰快递、申通快递、圆通快递、UPS等)、物流基地开发运营企业(传化物流、林安物流等)、零担物流企业(德邦物流等)、铁路物流企业(中铁集装箱公司、中铁联集公司等)、航空物流企业(中国国航、南方航空等)、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京东等)在我省设立总部基地或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积极开展面向全省的物流业务,充分发挥我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区位交通优势,为企业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物流业务搭建服务平台,重点解决国际货物的集散、中转等问题,使我省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物流组织中心。

专栏3:物流服务升级工程及重点项目

(1)物流组织模式创新:开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示范工程;

(2)城市共同配送工程:各中心城市共同配送工程、专业配送仓储项目;

(3)专业物流企业:转型、引进或培育快递企业、电商物流企业、铁路物流企业、航空物流企业等专业物流企业30家;

(4)平台型运营企业:转型、引进和培育物流、金融、信息平台运营企业5家。

第七章  打造物流产业集群

依托交通和物流设施,建设物流服务网络和高效物流服务体系,支撑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和集聚扩张,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物流业与商贸业融合发展,依托交通枢纽节点和产业集聚区培育物流产业链,打造现代物流产业集群。

一、发挥物流先导作用,促进制造业提档升级

(一)打造专业化物流产业集群,支撑全省产业跨越式发展。以兰州、酒泉、金昌、白银等工业产业聚集区和天水、陇南、甘南特色农产品产业聚集区为基础,围绕产业聚集区的巨大物流需求构建产业物流服务体系,打造物流产业集群,营造产业物流环境,提高供应链服务水平,发挥物流产业集群对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推动全省产业延伸产业链、转型升级和辐射能级的提升。

(二)服务制造业重点领域,提升制造业供应链物流能力。依托我省制造业发展基础,按照“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的发展要求,针对重点工业领域,建设支撑现代产业集聚发展的供应链物流服务体系,嵌入制造企业的产销供应链,挖掘物流增值空间。重点发展以冶金、石化、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农畜产品加工业等为代表的产业物流,通过完善的供应链物流服务推动产业组织模式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发展。

二、加强商贸物流融合,促进电商物流协同发展

(一)把握流通模式变革机遇,推动商贸物流融合发展。在商贸市场群集中区建设商贸物流园区,提供仓储、配送等一体化物流服务,促进商贸市场辐射能级的扩大。按照“互联网+”发展要求,培育一批电子商务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推动生产消费商业模式从传统的B2C向C2B转型,促进国内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跨越发展。

(二)打造电商服务平台,引导电商物流协同发展。积极引导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平台的融合互动,推动电子商务和快递业联动发展,深化快递企业与电商企业的战略合作,深入实施快件“上机上铁”工程,加强航空快件的运能保障,发展高铁快递和电商快递班列。支持电商企业在我省建设物流仓储中心。依托覆盖全省的公路网络,构建涉农物流体系,支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电子商务平台和农资经销企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现农产品线上营销与线下流通融合发展。鼓励电商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电子商务企业与快递物流企业信息对接,实现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高效联动。鼓励物流企业、制造企业与电商平台合作,利用电子商务优化制造供应链和物流服务链,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

三、培育物流产业链,打造现代物流产业集群

(一)培育现代物流产业链。为提高我省物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按照基础设施、运营组织、机具装备、信息服务等物流集成要素培育物流产业链。在产业链整体培育基础上不断向物流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的货运交易、物流营销、供应链服务、物流金融等环节延伸,以物流产业链整体能力提升方式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全省物流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二)打造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在物流产业链培育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布局、交通条件,按照物流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关联关系,在产业集聚区、交通枢纽等物流需求较为集中的区域,打造具有较强区域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专栏4:产业物流融合工程及重点项目

(1)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重点建设制造产业物流服务体系,打造制造业物流产业集群;

(2)商贸业和物流业融合发展。建设商贸物流园区、电商物流园区、快递物流园区等。

(3)物流业集群发展。打造石化物流产业集群、农产品物流产业集群、钢铁物流产业集群、煤炭物流产业集群、有色金属物流产业集群等。

第八章  实现重点领域突破

服务全省农业、有色金属冶炼、石化产业等优势产业,发挥物流对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提升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危化品物流、应急物流和绿色物流等领域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实现重点领域物流突破发展。

一、特色农产品物流

依托全省农业基础雄厚、特色农副产品产销量大的优势,围绕百合、玫瑰、大枣、枸杞、苹果、核桃、马铃薯、中药材等种植面积或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的特色农副产品,构建覆盖全国、服务城乡的农产品物流网络,支撑绿色食品全国营销网络建设和农副产品走出去;发挥高原夏菜种植优势,打造以兰州、榆中为集散交易中心,靖远、红古、永登、安定、永昌、甘州、凉州等为区域集散中心的高原夏菜流通体系,支持北菜南运、西菜东运;规范农产品运输车辆标准,引进先进仓储设备与技术,提升农产品运输效率;建立绿色食品物流追溯平台,发挥运输物流对农业生产和流通的支撑保障作用,提升我省高品质绿色食品对地方经济和国家食品供应的贡献度。

二、冷链物流

依托农产品种植和畜产品加工产业基础,在甘南、临夏、张掖等地建设面向全国乃至中亚的优质清真冷鲜食品冷链物流中心,打造国际冷鲜食品物流基地,培育专业化的冷链物流企业;在天水、平凉等地建设苹果等果品冷藏保鲜物流基础设施,实现反季节销售,在白银、张掖等地建设大枣、枸杞、高原夏菜等果品蔬菜保鲜物流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开展国家冷链标准的地方试点工作,规范冷链设施应用、物流技术运作和服务质量,提高冷链流通效率,建设高品质农畜产品物流基地。

三、危化品物流

结合全省石化生产布局,合理规划建设危化品物流园区,着力引进专业物流企业落户园区,为石化产业原材料和产品提供安全可靠的物流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支撑。推进危化品运输物流标准化,规范危化品运输车辆类型与车辆设备配置,逐步淘汰更新老旧危化品运输车辆,推广危险化学品罐式集装箱运输。加强危化品物流安全监管,提升全省危化品物流实时监控服务水平,完善危化品全链条监管体系,促进全省石化产业安全高效发展。

四、应急物流

建设基于综合运输体系的应急物流综合服务网络,提升网络的通达度与衔接度,保证应急交通运输线路全时畅通。整合国储、供销和应急保障企业的物流资源,建立全省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充分利用社会物流资源,形成高效的应急物流分拨配送系统,保障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及时物流服务。以自然灾害和军需物资应急为重点,在兰州、定西、酒泉等重点城市集中建设一批战略物资储备基地,依托省政府各专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部,建立快速响应、与路网相配合,涵盖应急生产、流通、储备和运输环节的应急信息服务平台。

五、绿色物流

采用绿色仓储技术和装备,实施新能源车辆技术改造工程,推广LNG(液化天然气)、CNG(压缩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运输车辆和装卸设备,鼓励应用电动等新能源运输配送车辆,建设加气站等绿色交通能源配套设施。提倡物流加工环节采用绿色包装,使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设计简单包装减少一次性包装,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托盘等标准化器具循环利用水平。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全省能耗和排放监测、检测认证制度,加快建立绿色物流评估标准和认证体系。

专栏5:重点专项突破工程及重点项目

(1)农产品冷链物流:兰州榆中农产品冷链物流园、临夏绿色清真产业物流园、天水农产品物流园区、武威农产品物流中心、会宁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靖远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景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白银平川冷链物流中心、定西马铃薯物流园区、庄浪县农产品物流中心、陇西中药材物流园区、渭源县中药材现代物流园、平凉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庄浪县果蔬物流中心、张掖高原夏菜冷链物流中心、瓜州县农产品物流园、酒泉农产品物流中心、天水区域粮食物流园,绿色食品物流追溯平台,全省冷链物流标准试点、冷链物流企业培育;

(2)危化品物流:兰州石化物流中心,全省危化品物流实时监控平台;

(3)应急物流:金川公司电煤应急储备物流中心、定西军民融合(西北)应急物流基地、全省应急通道网络,应急物流中心,应急信息平台;

(4)绿色物流:全省电动汽车充电桩网络,绿色物流评估标准和认证体系。

第九章  实现物流跨越发展

加快整合社会物流信息与数据资源,推动全省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高速公路基础优势资源与数据资源,构建基于ETC的智慧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广物流装备技术与标准化,促进物流企业向智慧型物流服务商转型,推动物流跨越式发展。

一、完善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一)打造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甘肃省物流网、甘肃省物流商务信息平台等正在搭建的平台为基础,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模式,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以物流园区等物流资源和信息主要集中区为载体,搭建甘肃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全省物流资源的整合和物流信息的共享,促进全省物流效率的提升。 

(二)整合优化行业既有信息资源。推进铁路、公路、民航、邮政等业务系统间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物流相关行业信息的共享,促进物流与交通、民航、邮政等直接相关行业的信息共享与沟通合作。

(三)依托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整合社会资源。以甘肃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基础,探索开放共享的创新商业模式,与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的信息系统深度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与业务联动,为生产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物流成本的降低提供支持,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供良好的物流信息资源。

二、基于ETC/MTC拓展延伸智慧物流服务

(一)构建基于ETC/MTC的智慧物流服务平台。基于高速公路ETC/MTC(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公路半自动车道收费系统)系统的基础功能,针对用户收费结算刚性需求,开发基于ETC/MTC的移动APP(应用程序),拓展延伸结算、充值等基础增值服务,有效提升车辆用户对服务系统的用户粘性,进一步拓展综合物流与供应链服务,打造覆盖全省的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二)打造覆盖全省的智慧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基于ETC/MTC智慧物流服务平台,在全省范围内围绕高速公路的服务区、收费站、闲置土地等资源,合理配置区域分拨、城乡配送、供应链服务等创新物流服务功能,与相关社会物流节点之间实现有机联动,整体打造覆盖全省的智慧物流服务网络体系。

三、加快推广物流装备技术与标准化

(一)强化智能化物流装备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RFID、GPS、ETC等技术的应用。基于云计算、大数据转换等技术,研发推广智慧物流装备设备与智能化物流管理软件,打造新型跨界融合平台,使之成为连接各部门和企业信息孤岛之间的智能化信息平台。

(二)加快推进物流标准化。围绕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的基本要求,推动货运标准化电子货单、托盘标准化、集装箱标准化、集装袋标准化等技术标准在全省普及应用,建立托盘共用体系,引导建立物流标准化载运单元租赁企业。在区域物流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注重对仓储和转运设施、运输工具、停靠和卸货站点的标准化建设和改造。

专栏6:智慧物流创新工程项目

(1)信息平台(系统)项目:甘肃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基于ETC的智慧物流服务平台、多式联运服务系统、甩挂运输服务系统、“中国物流通”信息平台、甘肃省农业物联网社会化服务平台;

(2)服务体系项目:基于ETC/MTC智慧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区域多式联运综合服务体系、公共配送综合服务网络体系;

(3)物流装备技术与标准化试点项目:智能物流装备试点项目、托盘标准化与流转体系项目、共同配送试点项目、集装箱推广项目、甩挂运输试点项目、多式联运试点项目。

第十章 保障措施

一、创新政策思路,构建政策支持体系

(一)加快政策创新。坚持市场化和法制化原则,进行系统性的政策和制度创新。营造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在符合国家宏观政策要求的前提下,在现代物流领域探索推广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系统性地进行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发掘现有政策潜力,整合各种政策手段,把各级政府的既有政策充分用足、用活,真正取得实效。

(二)挖掘政策潜力。对现有政策和重大举措进行系统梳理,发掘政策潜力,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对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国物流园区规划等相关规划政策进行系统梳理,把握最新政策发展脉络和产业重点支持方向;积极争取将全省现代物流重大项目列入国家和省上重点支持项目,享受相关的扶持政策;系统梳理各级政府在生产性服务业、物流业、科技创新产业等方面的专项扶持及试点示范政策,并积极争取落实到现代物流建设项目;构建政策支持的有效传导和放大机制,形成政策普惠和溢出效应。

(三)整合政策手段。为实现全省现代物流发展的新政策导向,综合运用法律法规和政策手段,实现财税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价格政策、行政管理等政策手段的有机统一,形成有利于现代物流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合力。

二、营造发展环境,构建产业公共服务体系

按照物流产业链和物流产业集群发展路径进行整体环境营造,构建有利于现代物流产业健康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创新招商策略。对现代物流重大项目实施方案招商策略,丰富招商手段,创新招商方式,变政策招商为规划招商,变被动招商为主动选商,变行政任务招商为发展环境招商,按项目时序设定招商路径,并实施动态考核。

(二)引进智力支持。引入高层次研究咨询机构,为现代物流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打造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公共研发和科研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省物流协会、物流学会资源,全面提升现代物流产业的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启动多层次、多方向的人才培养与引进工程,为现代物流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三)开放信息服务。在做好风险评估与管控的前提下,协调交通运输部门逐步开放交通运输管理方面的信息资源,支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利用北斗导航系统及ETC/MTC的推广应用,建立和完善基于位置信息及支付手段的物流服务体系;研究推广信息的标准化,实现各种信息平台间的互通互联。

(四)建立信用体系。着力推进与公安、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征信系统的有效对接和信息共享,建立行业许可、企业信用、市场监测等体系,完善信用管理制度。推动现代物流信用信息的采集和资源整合共享,培育物流征信服务机构,在冷链物流、危险品运输等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初步建立分类监管和失信惩戒机制,为现代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创新投资模式,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改变过去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拉动产业的发展模式,通过建立由多种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投资主体和多类投资政策构成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创新投融资方式。

(一)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有效利用现有投资基金和相关专项资金,支持现代物流重点工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行企业债券,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拓宽项目融资渠道。

(二)形成多元投资机制。通过引入风投基金、私募基金等举措建立多层次的资本运作模式,实现资本进入、增值、退出的有序循环。根据现代物流项目的不同资金需求,形成与开发模式相匹配的组合型投融资方案,探索在现代物流重大项目实施PPP模式的新路径。

(三)探索众筹众创的新模式。在现代物流的信息服务、管理咨询等创新领域,探索开展基于互联网的众筹众创新融资模式,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和保障平台,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现代物流创新,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模式。

四、改革管理体制,完善市场监管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发展改革、商务、工信、交通、供销、邮政管理等政府部门在发展物流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物流管理和监管模式,及时协调解决物流项目推进中出现的问题,为项目顺利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一)探索负面清单管理。以简政放权为重点,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为切入点,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以事后监管为主的市场监管体制框架,推进市场监管由行政为主向法治为主转型。对未列入负面清单的项目,优化登记流程,促进现代物流重大项目快速发展。

(二)强化市场监管与服务。在简政放权的基础上,加强对现代物流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的系统研究,科学合理布局重大物流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精准调控社会运力资源,消除影响物流业一体化运营和规模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搭建包括信息平台在内的基础性公共服务平台,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诚信环境,打造现代物流健康有序协调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