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铁问题电缆事件自3月13日被曝光后,持续发酵。(前情回顾点这里:《投产两月即成西安地铁供应商 这家公司有何神通?》《 网友:“西安地铁你们还敢坐?” 官方:地铁3号线电缆抽检均不合格!》)
除了西安地铁三号线使用了奥凯问题电缆外,成都、合肥等地也发现地铁项目使用了奥凯公司的电缆产品,奥凯电缆的客户中有不少还是央企。
△资料图:西安地铁三号线
奥凯电缆中标多家“国字号”企业
奥凯电缆的企业官网上公开称其是“(原)铁道部物资招标采购入围企业”,并声称“拥有众多央企、国企在内的高端优质客户”。有媒体记者梳理后发现,在奥凯电缆的合作伙伴中,的确有不少都是国企或者央企,其投标的项目也涉及河北、四川、陕西、安徽、甘肃、湖北等多个地区,包含多地的轨道交通项目和高铁项目。24日,中国铁路总公司表示,有关铁路企业已对宝兰、西成、渝黔、兰渝等铁路项目所有奥凯公司提供的电缆,全部实施更换。
奥凯员工称“老板说咋弄就咋弄”
近日曾在奥凯工作过的员工也爆料称:“以前在别的厂子都是严格按照工艺卡上的数据生产,但是奥凯都是按照老板的要求生产,老板说咋弄就咋弄。”
员工张新民(化名)说,以前在别的厂子每一道工序都有质检员检验,一旦某个环节出问题,生产就会停下来,而在奥凯基本上就是生产完了,质检部的员工才会检验,除非出现铜丝断裂才会重新加工。
张新民说,每天开早会老板都会提及节约成本,有时候会要求生产的电缆绝缘皮不要太厚,有时候会要求绝缘皮厚点,“绝缘皮厚了铜芯自然就细了。”而按照老板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张新民看来就没有合格的。
在张新民的记忆里,至少有十次,老板从外面运回数个批次90平方毫米和120平毫米规格的电缆,在厂内“贴牌后”重新对外出售,能用上这些产品的项目应该都不是小项目。
需要指出的是,奥凯电缆之前中标的项目是否都存在质量问题还需要一一审查核实。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奥凯电缆是一家问题企业则是不争的事实,这样一家企业为何能够在众多大项目的招标中脱颖而出值得深思。
眼下,正是各地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单是全国在建的地铁里程就超过了3000公里。这么大的工程量,人们难免会担心,问题电缆事件会不会在其他地铁、高铁等项目上复制、重演?
央视评论——奥凯电缆拆穿了监管的“花架子”
“奥凯问题电缆”事件,就如同在一池碧水中投入了一枚石子,涟漪越扩散越大。当事人被控制,各地全面排查,都驱散不了人们心中的疑问:一家问题企业缘何能够过关斩将屡屡中标?如果对问题的反思仅限于对无良商家的贬斥,意义不大。监管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奸商”攻城拔寨
奥凯电缆公司提供横截面70平方毫米的电缆代替95平方毫米的电缆,使其能够把投标价格和承揽造价降到最低。然而,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一次工程的招投标,有全链条的核验环节——样品的检测、招投标材料的核查、施工单位的检验、监理部门的检测、验收部门的把关……
问题电缆一路闯关,却未遭到任何环节阻挡。若不是知情人举报,这样“瞒天过海”的安全隐患还会潜伏多久?制度为何成了“花架子”?这些失责单位和环节是否应一并受到惩处?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这家企业曾经在成立之初的两年间,多次被西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行政处罚。尽管当时企业并无电缆制造的业务,只是在销售环节出现问题,但依然说明企业的资质值得打上问号。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在进入电缆制造行业仅两个月后,即顺利中标西安地铁三号线一期工程,一年后即获得了陕西省工商局颁发的省著名商标称号。这样的做法,既让如此重要的民生工程显得过于儿戏,也让“著名商标”的牌子显得廉价。
就是这样一家奸商,可以在全国各地攻城拔寨,不断中标并承揽工程,也让隐患一路随行,越走越远。足见,制度虚设、责任短路,绝非简单个案。假若任由这样的“制度花架子”延续下去,还不知会有多少工程成为隐患,有多少“民生之望”变成“民心之患”。
△资料图
“问题电缆”折射监管虚设和责任短路
指摘奥凯电缆并严肃处理当事人,或许能够一时缓解人们的心头之恨,但绝不能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唯有深挖根源并且防微杜渐,才能避免下一次类似事件的发生。从这起事件当中,我们能够若隐若现地看到两个问题愈发明显。
第一,制度有了,落实到位才是关键。假若责任心不在,制度就只是一个“仅可远观”的躯壳。当前,我们无法认定招投标背后有利益输送,但至少能够看出各个环节的把关成了沙盘推演和纸面文章。这家企业的资质究竟如何,简单调查即可知其一二。产品质量如何,拿来样品仔细检测,甚至直接到施工现场查验,即可心知肚明。遗憾的是,企业报送招投标材料,审核把关仅存于纸面验证,公文来去之间,“质量保证”成了橡皮图章下的虚幻印象。
第二,当前,招投标制度实施当中存在不良倾向,许多工程过于注重压低造价,也让投标企业专注于“低价”,甚至不惜造假来投其所好。老百姓都说“便宜没好货”,这话固然过于绝对化,但超越常识的低价究竟由何而来,更需要把关单位有明晰的概念。低价不等于没有底线,低价者得并不等于低质量者得,这是任何招标制度的基本逻辑。投标价格过低,就一定要查验清楚,否则就会为工程质量埋下隐患,也会让合法经营的企业在招投标当中屡屡受伤,以至于逐步忘却对质量的坚守。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到,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李克强总理在两会结束后的记者会上也表示,要为优质产品点赞,把奸商拉黑。“质量时代”的鲜明特征,不仅表现在产品质量,更表现在法律和监管落实的质量。从这个意义而言,“奥凯问题电缆”事件不啻为一次严厉的提醒,告诉我们“制度虚设”和“责任短路”的窠臼有多严重。只有让制度从“花架子”变为实招,让走失的责任回归,中国的质量时代才会真正到来!